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RUC)”,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隶属于
中央直管高校,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
双一流”、“
211工程”、“
985工程”、“
111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世界大学联盟、
亚太国际教育协会、
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学校是一所以
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
全国重点大学。
历史沿革
陕北公学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培育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
陕北公学,由
林伯渠、
吴玉章、
董必武、
徐特立、
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并任命成仿吾担任校长。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同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给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题词,并概括了陕北公学的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同年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
国防教育,培养
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华北联合大学时期
1939年夏,
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
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
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
延安宣告成立,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40年,华北联合大学进入鼎盛时期,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3000多人。学校设有社会科学院,下设法政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文艺学院,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工学院,下设机械系、采矿系。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的年代,华北联合大学经过两次缩编,只保留了教育学院,改由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2月10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全面恢复华北联合大学,任命成仿吾为党委书记,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政治班、教育学院、法政学院、文艺学院、外语学院,并复建了文工团。当时全校共约1100人,其中教工约400人,学员约700人。
北方大学时期
1945年11月,北方大学成立,经中共中央推荐,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任命范文澜为北方大学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还陆续从延安选派干部到北方大学工作,包括艾思奇、陈唯实、乐天宇、徐纬英、陈荒煤等。晋冀鲁豫边区党政机关亦先后将一些干部调入北方大学。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面内战,为了备战,1946年10月北方大学由河北邢台迁往山西长治。后于1948年5月,除农学院外迁回邢台。从1945年11月到1948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北方大学先后开办行政、财经、文教、工学、医学、农学、艺术七个学院和历史、财经两个研究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培养、输送了2000多名各专业干部。
华北大学时期
1948年5月,华北联合大学和
北方大学合并,成立
华北大学。同年8月24日,华北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校址设在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
北京工业学院(现
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
北京农业大学(现
中国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
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以及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
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
中原大学和
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2万余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原中国政法大学,调来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1953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
1954年,学校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大学和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同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
1960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文革后,
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1978年,国务院发文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1978年7月26日下午,学校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会师大会。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学校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被列为“211工程”建设高校。1998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999年,入选第一批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1世纪中国人大
2006年,加入亚洲太平洋国际教育协会。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2007-2009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700余名本科生参与了该计划。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0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被教育部评为“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征地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
通州区征地2400亩建设新校区。同年,加入“亚洲校园计划”。
2012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正式设立,负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入选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在深圳合作办学的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在深圳合作建立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同年7月,刘伟校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与世界大学联盟执行官约翰·赫恩教授签署了中国人民大学加入世界大学联盟协议,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加入该联盟。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国家“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0月2日,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奠基,新校区计划分两期建设,占地1670亩,项目计划至2025年建设完成。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与
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
2018年3月,
世界大学智库联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同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
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10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
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在兰州大学共同启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11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大厂拓展区项目开工推进会在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举行。同年,加入“京港大学联盟”。
2019年4月,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并举行成立大会。2020年1月,学校入选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
强基计划”)。10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德育研究所成立;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同年9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与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共同富裕研究院;统筹全校优势资源,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双碳研究院,与两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石油经研院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依托双方优势,与中信证券联合成立国有经济研究院。同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计划招生20人。同年2月21日,从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投资暨重大工程专题发布会上获悉,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计划于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首批8000名学生届时将入住新校区。2月27日,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简称交叉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交叉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揭牌成立。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新成立两大学院,分别为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和纪检监察学院。此外,同年入选教育部“101计划”。
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3月19日,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成立。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组建
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成立。4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大学的相关创意写作机构联合成立“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9月,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正式成立。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大深圳高研院)在深圳成立。10月,与
通用技术集团健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民政部培训中心)牵头成立
全国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创新实践研究院”落户浙江。11月11日,首届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
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成立大会举行。同年,正式被纳入“英才计划”培养高校名单。
2024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成立。2月22日,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西区学部楼一期竣工,将于2024年9月投用。4月13日,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数学中心(深圳)揭牌仪式暨应用数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同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系成立。同年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索邦大学、凯致商学院、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在法国巴黎成立。 5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深圳金融论坛暨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广东深圳举行。 5月24日,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正式揭牌。5月25日,
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揭牌。5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成立。7月20日下午,
中国人民大学鸿鹏粤港澳创业青年中心正式成立。9月14日,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院成立。9月19日,
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在闽江学院揭牌成立。9月19日,
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深圳)揭牌。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在闽江学院正式揭牌,兴业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关于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福州研究院建设的框架合作协议》。9月28日,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启用。9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首届江山论坛举行。10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津巴布韦大学联合成立
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10月18日—20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并聘任首批委员。10月21日上午,
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总部)挂牌仪式在通州校区举行,通州校区法学楼正式启用。11月4日,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领导力学院正式成立。1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社会工作咨询服务中心(深圳)揭牌仪式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会”在深圳市宝安区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举行。12月7日, 中国人民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正式揭牌。12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12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揭牌成立。12月28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系列活动举办,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政策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1月2日,浙江省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本着“优势互补、务求实效、共谋发展、战略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党建合作、教育合作、人才合作、科研合作,为双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下设有6个学部、1个公共教学委员会,学士学位专业86个。学校共有37个学院,4个研究院,5个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56人,其中教授801人,副教授751人。其中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有22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32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6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27门本科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2门线上课程、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6门线下课程和1门社会实践课程。还设有北京市优质课程、“123”金课、通识课程等。2023年,学校全面开展“123金课”建设,到2025年,建设600门涵盖通识课(含公共课)、专业核心课(含部类核心课)、新形态课程在内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本科课程。
教学成果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6项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成果总计14项,其中一等奖7项(占获奖总数50%),二等奖7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奖总数量位居北京地区高校第一。
2023年,学校有15本理工学科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有3个理工类项目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建设项目,《数据库系统概论(第5版)》和《统计学(第7版)》获评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12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并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
截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外合作大学先后合作共建了14家海外孔子学院,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11个国家。2010年,学校在国际交流处下设立孔子学院工作科, 2011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挂靠国际交流处。
2022年2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三学位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开设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未来全球商务领袖。项目学制四年,授予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路易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商业(或国际商务)学士学位。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截至2021年10月,学校共有1个国家级高端智库,1个国家高端智库,1个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1个北京市高端智库。截至2020年底,学校共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等。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拟立项名单中获批28项,其中规划项目17项、决策咨询项目4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7项。项目立项数和立项经费居北京市首位。
202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王晶副教授为第一完成人,柴云鹏教授为第三完成人的科研成果“抗辐射高性能处理器容错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产学研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同年,学校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副教授黄文炳获2022年度腾讯AI Lab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卓越奖。此外,中国人民大学25项成果入选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总数连续3次位列北京市高校首位,占全部入选成果的11.9%,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
学术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文献为主,文理兼顾、纸电并重。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共有藏书420余万册,中外文纸本期刊2500余种,数据库970个。其中,线装古籍40余万册、红色文献1.2万余册;另收藏校内名师手稿、校友学术著作,设有知名学者藏书专区、专柜、专架等。
此外,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148种期刊,包括复印报刊资料、人文社科文摘、报刊资料索引和原发期刊四大系列,是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影响巨大的学术品牌。其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产品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壹学者·学术生态系统”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1月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并于2004年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评选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开设栏目: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科技与社会、社会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当代学术思潮评价等。
《
教学与研究》:1953年5月创刊,月刊,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理论刊物。主要栏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教学与研究论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前沿问题、学术评论、研究述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西方思潮评介、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学难点解析、教材·教学·教改等;曾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1年1月创刊,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经济学理论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并被国家级各类科研基金确定为科研成果发表认定期刊;主要栏目:理论探索、学术前沿、经济热点、公共经济、金融研究、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三农”研究、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动态与综述等。
《经济与政治研究》(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2013年1月创刊,半年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同行评议的英文学术刊物(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所设栏目有研究论文、专题研究、学术述评、研究报告、书评等。
《
档案学通讯》:1978年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首位核心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档案学理论与档案管理、经济科技档案管理、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研究生论坛、档案教育。
《
国际新闻界》:1961年4月创刊,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新闻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本期话题、环球视窗、网络时代、传播论坛、媒介经济、比较研究、新闻教育、实务探讨、名人名作、公关广告、传播史话、学术动态、百草园等。
《
法学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辑出版。其前身是创办于1986年的《学员之家》(法律版),出版5期后更名为《法律学习与研究》杂志,1993年改名为《法学家》。它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法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位居世界学术影响力Q1区期刊行列。
《
人口研究》:1977年创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人口学专业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定的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第一批资助名单;主要栏目:人口理论、人口调查与分析、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生育研究、老龄问题研究、人口流迁、人口统计、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社会医学、少数民族人口等。
《
清史研究》:其前身是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清史研究通讯》,从1986年起,《清史研究通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独自主办。1991年经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清史研究通讯》正式更名《清史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主要发表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它囊括了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
《
政治经济学评论》:主办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从2002年开始到2009年,《政治经济学评论》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15 辑,2006年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
《国学学刊》于2009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国文研究、文献学与语言学、经学研究、国史研究、学术评论等,是一本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季刊。
《
社会学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合办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是圆形篆书人字徽标,以“
人大红”为标准色,以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为基础,寓意“人民、人本、人文”;下方有“1937”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
吴玉章题写的校名。
学校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和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主旗为“人大红”色长方形旗帜,副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均印有学校徽志、吴玉章题写的校名以及学校英文大写的标准组合。
2010年1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确定
玉兰花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花。初春时节盛开的玉兰花,冒寒迎春,昂首怒放,晶莹洁丽,其不怕困难的精神、积极进取的风貌、纯洁高雅的气质深受学校师生喜爱。
2010年1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确定银杏树为中国人民大学校树。校园内共有
银杏树多株,种植历史悠久,亲历了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精神文化
实事求是
释义:“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
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毛泽东曾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过多个不同版本的校歌。现行校歌为《
陕北公学校歌》。2019年6月2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修改后的《
中国人民大学章程》(2019年核准稿)第六十九条规定:“学校校歌沿用《
陕北公学校歌》,由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
中国人民大学校庆日为:10月3日。
校区情况
苏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于2012年正式设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8号,占地面积约为190亩,相当于人大本部的五分之一。该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是人民大学国际化的窗口;是面向国际、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验基地;是优势学科国际化拓展与提升的重要平台。截至2024年5月,校区设有四个学院,分别是国际学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智慧治理学院。
通州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于2017年开始建设,校区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校区占地面积约1670亩。截至2024年2月,该校区累计开工12个建筑组团、约66万平方米,其中已完工3个建筑组团、约12万平方米;2024年上半年将累计完工8个建筑组团、约50万平方米。
张自忠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张自忠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原铁狮子胡同1号),原为晚清时期最高军事指挥系统单位——陆军部和海军部,在中华民国时期曾是袁世凯总统府和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院内主楼(俗称灰一楼)建成于1907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筑。该校区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关村校区
中关村校区也就是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校区,该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于1953年开始投入使用。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明德楼群
明德楼群紧挨人大西门,位于校园的西北角,分为明德主楼、明德商学楼、明德法学楼、明德国际楼和明德新闻楼,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占地面积约3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15层,地下2层,设有96间教室,最多可满足6300名学生上课,明德广场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可组织万人的大型活动。明德楼是法学院、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学院、财金学院、经济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统计学院等学院的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同时也是校部机关办公的主要场所。
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教二草坪右侧的小路,前身是学校图书馆,这栋建筑以白色为主,周围绿树环绕,独具风格。它以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和学校历史并举,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馆藏文物近9万件,展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校史展、馆藏专题展、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
世纪馆
世纪馆位于田径场的后方,竣工于2002年7月31日,总占地面积8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496平方米,建筑内部则又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三层,设有各种体育、健身训练场馆。世纪馆主馆中央为一块标准篮球场,曾多次举办各类赛事及大型会议。
一勺池
一勺池位于世纪馆的北侧,一勺池又名“七星池”,其形状略像一滴水形,中竖奇石,正面为赤色刻字,背面撰联。夏日炎炎之时,会有喷泉开放,是解暑释压的不二之地。
逸夫会堂
逸夫会堂建于1999年,建筑面积3628平方米,具有不同规模的会议室,其中有第一报告厅(386人)、第二报告厅(180人),第一会议室(74人),第二会议室(120人)、第三会议室(30人)、第四会议室(30人),贵宾室(30人)等,可用于举办各种规模的会议及报告会等活动。2014年,逸夫会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新配置了一流的会议家具及音响等设备设施。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